日期:2025-07-23 09:33:56
日前,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文青传薪火实践队(以下简称“实践队”)深入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聚财略,以多元创新形式解码乡土文化。“数字科技+非遗活化”的创新模式促进当地非遗数智化、可视化、作品化。
非遗焕新彩:毛衫里的经纬传承
实践队走进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,对话手工毛衫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谢春霞老师,以“直播+体验”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探寻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。采访中,谢春霞老师讲述手工毛衫编织的技艺流程与文化价值,坦言“非遗传承是接力赛,需年轻人带着创新跑下去”;她将潮汕红桃粿、潮剧等元素织进毛衫,让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碰撞,推出文创毛衫。实操环节,队员们跟着谢春霞老师学习棒针技法,从简单平针到复杂绞花,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破解难题,于穿针引线中触摸手艺独有的温度。此次活动创新构建线上直播、采访对话、实操体会 “1+1+1”的融合传播形式,让手工毛衫编织从“老手艺”变为年轻人眼中的潮流创作,为地方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。
歌曲绘文脉:古村记忆的光影叙事
实践队成员亲自作词作曲,为金东溪创作了歌曲《金线溪声唱传奇》,创新性地运用全景勾勒、特写捕捉与场景重现等影像叙事手法,系统完成“空间肌理记录—文化内涵解码—青春视角表达”的完整链路。行动聚焦于将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化为鲜活流动的光影故事,让古寨的黛瓦墙垣、书院的翰墨书香、先贤的智慧光芒,在镜头和歌声中与当代青年深度交融、共鸣。
聚财略
童戏传薪火:戏剧课堂的乡土记忆
在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团工委、外砂街道妇联和东溪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下,实践队创新打造“文化讲述+戏剧实践”双轨育人模式。通过创作沉浸式儿童短剧《金东溪传说》剧本,深度阐释“红头船闯南洋”的家国情怀与“七家内出秀才”的文脉荣光,引导青少年触摸历史厚度,感悟文化精髓。
该儿童剧以东溪学校及东溪村广场、祠堂、书斋为舞台精彩呈现,20名学子身着校服,以青春为“布”、童真为“笔”,生动演绎四幕金东溪故事。孩子们情感真挚,集体诵读更显磅礴朝气。
非遗焕新机:打造古村IP记忆
实践队通过“古村活化+文化解码+数字赋能”的创新模式,以数字人、AI叙事、漫画IP等创新形式,展现潮汕传统村落的文化生命力。实践队打造“金东溪数字人”,结合AI语音合成与动作捕捉技术,使用潮汕方言、粤语、普通话讲述金东溪故事;实践队通过前期采访调研,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还原毛织技艺传播历程,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毛衫编织技艺的起源与发展;推出《潮韵英雄传》系列IP人物,使古老艺术突破时空限制,实现“活态传承”。这些“数字科技+非遗活化”的创新模式,为乡村文化IP开发提供了新思路。
榕荫之下,青春身影融入古村画卷。这场“青春对话”,正是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中“青年赋能”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文青传薪火实践队将继续以影像、体验等多元形式推动乡土文化“破圈传播”,让更多人看见乡土文化的价值,为广东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。
来源:广外艺文青传薪火突击队聚财略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